黏皮着骨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ián  pí  zhe  gǔ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ucocutaneous bone
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黏皮着骨”的成语拼音为:nián  pí  zhe  gǔ,注音:ㄋㄧㄢˊ ㄆㄧˊ ㄓㄨㄛˊ ㄍㄨˇ,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人办事刻板,年代:古代成语,出处:宋·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第十卷:“此理本常理,但异端说得黏皮着骨。”,基本解释:比喻拖沓,不洒脱。同“黏皮带骨”。,例句:唐代·杜牧《秋日登吴兴县楼寄江州司马贲十三观察使》:“台阁寂寥邛碛老,局促心田黏皮着骨。”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拼音 | nián  pí  zhe  gǔ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注音 | ㄋㄧㄢˊ ㄆㄧˊ ㄓㄨㄛˊ ㄍㄨˇ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词性 | 作宾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人办事刻板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英文 | Mucocutaneous bone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年代 | 古代成语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解释 | 比喻拖沓,不洒脱。同“黏皮带骨”。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出处 | 宋·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第十卷:“此理本常理,但异端说得黏皮着骨。”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例句 | 唐代·杜牧《秋日登吴兴县楼寄江州司马贲十三观察使》:“台阁寂寥邛碛老,局促心田黏皮着骨。”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补充纠错